陈年往事(陈年旧事四)

提问时间:2022-09-26 19:23:20阅读数:1323

推荐答案
作者admin

admin

收藏

第三节 冯村薛氏移居时代背景

薛氏为何从山西荣河县移居陕西三原嵯峨冯村?为何偏偏来到了三原县冯村?这是最为纠结的问题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,自宋朝开始实行保甲制度,保甲制度是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,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。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,设户长;十户为甲,设甲长;十甲为保,设保长,住民不可随意迁移。朝廷按甲抽丁摊派徭役、按地课收田赋租银,除非发生了战争、灾害等不可抗拒的灾难,朝廷无力管控,才任由住民四处逃荒。在上节中,根据父亲薛竹林画的祖先神轴图和健在的老人记忆,推算薛氏老祖从荣河县逃荒来到三原冯村的时间大约在1853--1858年(清咸丰三年--咸丰三年)间,那个年代山西荣河县到底发生了哪些事件,致使人民背井离乡,远涉500多华里,一路逃荒而朝廷不加管束呢?山西光绪版荣河县志、陕西韩城县志(民国版)、陕西省通志均对发生的天灾人祸进行了记载,从而证明我们的推算的时间是正确。

1、连年旱灾歉收、捻匪作乱:据山西光绪荣河县志记载:“咸丰三年(1853)大旱。三年正月二十二日,天赤如火,八月 彗星见,捻匪寇曲欲渡汾,人闻风逃避者几遍一邑(一邑为30户),四年,飞蝗入境不为灾,五年旱,六年旱,秋蝗蝻遍野食麦苗有种二三次者。七年岁欠八年岁欠彗星见,九年岁欠”,据此可知从1853到1859荣河境内连年大旱,粮食歉收,而且在1853年就有捻匪作乱,几次便有30户逃避。

2 遇涝黄河泛滥、坍失土地。据山西光绪荣河县志记载:荣河县西至黄河八里,通志西至黄河岸二里,府志西至黄河岸九十步。沿河滩地常因黄河水泛滥坍失或崩没,该段河道广漠,东西无定故滩田无定。历年所失滩田成百上千公顷,导致黄河东岸的住民失去土地。韩城县志民国版也有同样记载,在黄河西岸的韩城界的滩地也常因黄河水泛滥而崩塌失没。荣河韩城两县县志均有同治、光绪年间因土地坍失核减田赋祖银的记载。

3 薛氏老祖逃荒路线

荣河县志光绪版记载:荣河县西头渡在西渡村西对韩城之芝川镇,秦晋商民往来皆由此渡黄河。韩城县志(民国版)载:韩城境内有渡口名龙门渡。陕西公路志记载:黄河禹门渡位于韩城县东北33公里处。 禹门渡历史久远,相传夏禹导河至此凿以通流。《禹贡》记载,“导河积石,至于龙门”,龙门故称禹门。根据三个版本分析,西渡口、龙门渡、禹门渡应为同一个渡口,即禹门渡。


图3-3-1 唐代长安、同州、浦州、禹门渡驿路示意图

从图3-3-1 唐代长安、同州、浦州、禹门渡驿路示意图可以看出,从禹门渡渡过黄河,一路南下就到了同州,从同州到长安府有南、北两条驿路,南路经高陵、灞桥,北路经奉先、富平到三原,老祖先为何没有走南线而选择北线,估计与当时太平军与捻军联合北伐有关。据陕西通志记载:“清文宗咸丰三年(1853)癸亥正月 二十三日,陕甘总督舒兴阿奏报驰抵西安,并于商州、潼关及接壤湖北的白河、关垭子一带,分派官兵三路防堵太平军。”说明太平北伐军已经逼近潼关。

又载同年“五月二十四日,清廷命陕甘总督舒兴阿、陕西巡抚张祥河饬派延绥镇总兵金万全率领精兵,前往河南陕州(今陕县)、灵宝等县,堵截北伐太平军西进。 二十七日,清廷以陕西、山西和四川等省尚称完善之区,渝令陕西巡抚张祥河等督饬所属劝谕绅民筹集经费,认真举办团练,保卫身家。

  六月 十四日,北伐太平军抢渡黄河进围河南怀庆(今沁阳)。清廷命陕甘总督舒兴阿调拨陕甘官兵2000名,由陕安镇总兵郝光甲统带,经潼关渡河取道蒲州,直抵怀庆进行防堵。”清文宗咸丰四年(1854)甲寅二月 十九日,曾立昌等率领太平军北伐援军在河南先后攻破永城、夏邑,清廷因归德等处兵力空虚,不敷抵御,命陕西提督桂明统带潼关、大庆关等处官兵1500名,开赴归德一带截击,同时令西安将军舒伦保选带西安满州营备调兵500名,驰往潼关防堵。

捻军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、苏、鲁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,与太平天国同时期。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,长达十五年。荣河县志光绪版也记载“捻匪寇曲欲渡汾,人闻风逃避者几遍一邑(一邑为30户)”

综上所述,山西荣河薛氏移居陕西三原嵯峨冯村的时间大约在1856-1860之间,据2022年大约166--162年,具体的推算方法详见陈年旧事三。

薛随云

0
其他回答
相关问答
关于 联系 最新 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