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器时代觉醒(汉字是人类硕果仅存的文字)

提问时间:2023-04-05 15:12:23阅读数:1216

推荐答案
作者admin

admin

收藏

【注:《汉字小史》共13集,关注了解更多。】

作者:無有

文字的雏型是符号,符号的雏型是图画。图画——符号——文字,这是文字演变的基本脉络,这里要提醒一下的是,从图画到符号,从符号到文字,这中间的时间跨度最保守说都是以千年做单位的。

古代先民,看见河流,就画出很多条波浪,代表河,这是图画阶段;再往后,人们减少波浪的条数,只留下三个波条,三个平躺着的波条就代表河水,这是符号阶段;再往后,为了视觉美观和书写方便(甲骨文是用刀在骨头上刻出来的,在骨头上刻竖画要比刻横画容易,这是由骨头的纹理决定的),人们把三个波条竖起来,这就是“水”这个字。

水字的甲骨文

在旧石器时代,人类的智力开始觉醒,图画的创作成为人类从蒙昧走向觉醒的标志性事件。考古工作者在世界各地均发现有岩石画,可见图画是旧石器时代人类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。到了新石器时代,人类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从图画迁移向了符号,文字学家把这些符号称之为“刻符”,把文字的这个阶段称为“刻符时代”。

图画和符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,但符号和文字却有重叠的部分,也就是说,有些符号就直接拿来当文字用了,比如,刻符“文”字和甲骨文“文”字其实极其接近,甚至没有区别。我说的这个“文”字会在后文的陶器“扁壶”上出现。

从图画到符号容易,从符号到文字难。不是所有拥有符号的文明最后都有了自己的文字,从符号跨越到象形文字则更加艰难。世界历史上使用过象形文字的文明有:中华文明的甲骨文,古埃及文明的圣书体,苏美尔文明的楔形文字,古印度文明的哈巴拉文字,古玛雅象形文字,古阿兹特克象形文字等。还有纳西文、东巴文、水书这类象形文字。我认为这几种文字是汉文字的亚种或变种。至于日文,是典型的汉字的近亲。所谓平假名,其实是汉字草书的组字符,所谓片假名,其实是楷书的组字符。草书的组字符和楷书的组字符交替混合组合杂交,就得出了日文,不管他们是否承认,这是事实。

片假名与平假名

人类文明孕育出的象形文字中,有些文字均已随着其文明的消亡而消亡,有些文字早已沦为了“文字的古董”,“文字的木乃伊”,而汉文字却生机盎然。流传较广楔形文字也属于文字的胚胎,等同于汉文字的“刻符”阶段,不是文字系统,汉文字到了甲骨文阶段就形成了独立严谨的文字系统。

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文字就两种构型:一种是象形文字,其本质是文字;一种是拼音文字,其本质是符号。

拼音文字只是表音文字,但象形文字表音、表形、表义。表义是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最大的不同。拼音文字就其字母本身而言毫无意义。可以说,拼音文字不能算文字,它只是一种符号。

象形文字的图画性注定了它可以包含巨大的信息量,这个点我们在后文还会讨论。汉文字中的每个字都有其独特意义,包括“之乎者也”此类助词,在特定语境中也有其意义。可以说,汉文字是人类文明中唯一还在活着的文字,汉文字是人类硕果仅存的文字。

如此看来,汉字就是完美的么?我以为是完美的,至于那些说汉字不完美者之流,那是他们不懂汉字,更不懂汉字在人类文明中所扮演的伟大角色。

比如,罗素就对汉字发表过微词,他说汉字有三大缺陷:

罗素:英国哲学家

第一点:就是中国文字的笔画数量多,和英文的26个字母相比,中文写起来可就繁杂多了,耗费精力。这不是理由,不写字当文盲更省事,不穿衣服裸奔更简单。汉字笔画多,但涵盖的信息量大,一篇1000字的文言文翻译成英文恐怕得十几页纸,究竟那个跟耗费精力。

第二点:由于在当时那个年代,是用的字母排序法,就比如铸造的排字机,英文就方便排顺序,汉字没有固定的顺序,就不要想用这种机器了。这是短视和对未来缺乏想象,从五笔打字到拼音输入,如今纯汉字的应用系统都已面世了。

第三点:汉字翻译外国的语言很难将专有的名词、科学术语翻译出来。好像用英文就能把其它文字的专有名词翻译出来似的。把《道德经》里的“道”这个概念翻译过来试试,把《论语》的“仁”这个概念翻译过来试试,要不翻译下“恩情”,或者翻译下佛经里“般若”。

0
其他回答
相关问答
关于 联系 最新 地图